其他
消失的“黑钱”:移动支付非法汇兑现状与治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从事非法汇兑的不法分子手段也在快速翻新。
非法汇兑有哪些新套路?日后将有怎样的走向?我们应当如何整治?我们将用三篇文章为你一一揭开“洗钱”黑产的真面目!之前我们把新型非法汇兑的套路和未来走向都进行了剖析,今天就来说说对于新型非法汇兑该如何整治。
1
利用移动支付非法汇兑跨境洗钱手法分析一方面这种新型模式脱胎于传统地下钱庄的经营逻辑和基本手法,另一方面又具有互联网金融服务业态的新特征,在国际上可以归入替代性汇款体系。
腾讯安全团队根据对支付行业的观察,得到关于此类操作的特征包括:
1、 收款频繁且金额大: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收款频率高,在某段时间内累计收付款金额较大,而且往往高于同时间段内绝大多数用户资金流水的水平。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鬼”,这类账户资金交易频繁而且大额转账不符合绝大多数大额交易特征,比如交易入账时间、入账频率、资金来源数量、账户间历史交易频次、单笔资金在账时长、日均账户资金余额等指标。
关键的是,这类账户交易次数虽多但往往会略小于监管可疑监测预警报告上限次数,很难让人不去怀疑,这是有意地规避监管反洗钱的日常监测。
2、 金额单一且与汇率呈正相关: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收款金额单一,且跟某个外币即时的官方汇率呈现出近似整数倍数关系。比如单笔转账略小于10000元(如9800元)、50000元(49000元),200000(198000)元,当日累计金额略小于1000000万元等。
这类收付款金额跟常规市场习惯往往有所出入,反倒像是针对常规金融机构反洗钱监测标准有显著规避特征来故意规避大额、可疑交易报告相关标准。
3、 账户操作特征显著: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资金收付后分拆、跳转操作特征显著,账户间层级结构特征存在,疑似固定资金路径特征存在。
对于个人以拆分等方式规避限额及真实性管理的行为外管局是明令禁止的。
但当人们无法提供真实的材料又有超额的外币兑换需求时,怎么办?
不法分子就想到了一种类似“老鼠搬家”的方式。
将大额外汇资金拆分为较小金额、占用别人的额度办理业务等分拆方式偷偷地绕过司法机关的监管。而移动支付的出现让这样的分拆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发现。
而且当终端账户的资金累积到一定金额后,不法分子就会立即提现,使得交易日账户余额很小。
4、多种业务频繁混搭使用: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频繁混合使用多种业务、组合,在C to C、C to B、B to C模式间跳转,交易备注常出现汇兑相关信息,如解付时间期限、佣金价格等。
(所谓的C to C,全称Consumer to Consumer,指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消费活动。C to B,就是Customer to Business,指的是个人对企业的消费。B to C,即Business to Customer,恰好跟C to B对应的是企业对个人的消费。)
而在移动支付非法汇兑跨境洗钱行为中,若单一类型的用户账户之间收付,必然很容易被监管部门顺藤摸瓜查出来,所以狡猾的违法人员就会让这些资金在不同类型的用户(个人、公司)账户之间跳转,以此来转移和规避监管。
2
行业思考与对策建议3
针对移动支付下的非法汇兑跨境洗钱,腾讯做了哪些努力?4
刑事规制难题与完善思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非法买卖外汇主要包括倒买倒卖外汇、变相买卖外汇等情形。而《办理非法支付结算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实施倒买倒卖外汇或者变相买卖外汇等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